接孩子放学时,发现他眼角有点红,追问半天才小声说:“明明抢了我的橡皮,还推我……”
很多家长第一反应要么是急着教孩子“打回去”,要么是轻描淡写劝“别跟他计较”,可这些话往往没帮到孩子——他需要的不是“解决方案”,而是先被看见、被理解。孩子被欺负后,你的第一反应和做法,不仅决定他能不能走出委屈,更会影响他未来面对冲突的勇气和能力。
这5件事,比任何“大道理”都管用,家长一定要记好。
第一件事:先抱一抱,别急着“问原因”。
孩子哭着说“被欺负”时,别马上追问“他为什么欺负你?你有没有惹他?”这种话会让孩子觉得“你在怀疑我”,反而把委屈咽回去。不如蹲下来,先轻轻抱他一下,说“妈妈看到你很难过,被人推、被抢东西,一定很害怕吧?”先接住他的情绪,让他知道“我的感受是对的,妈妈会站在我这边”,他才愿意跟你说更多细节。有个妈妈分享,她儿子被同学欺负后一直不说话,直到她抱着孩子说“换作是我,被人抢东西也会生气”,孩子才哭着说出经过——情绪被理解了,孩子才敢敞开心扉。
展开剩余69%第二件事:听孩子说完整件事,别打断、别评判。
等孩子情绪平复,再慢慢问“能跟妈妈说说,当时发生了什么吗?”这时候要忍住别插话,哪怕觉得孩子“太软弱”,也别中途说“你怎么不反抗”。比如孩子说“我不敢抢回来”,别急着批评,而是说“哦,当时你有点害怕,对不对?”只有让孩子完整说出经过,你才能知道到底是“故意欺负”还是“小朋友间的打闹”,也能让孩子感受到“我的想法很重要”。如果中途打断,孩子可能会觉得“你不想听我说”,以后再遇到事就不愿跟你讲了。
第三件事:帮孩子“定义问题”,别贴“胆小”标签。
孩子可能会说“我好没用,连橡皮都抢不回来”,这时候千万别顺着说“你就是太胆小了”。要帮他分清“行为”和“自己”:“不是你没用,是明明抢东西、推人的行为不对,你当时只是有点害怕,这很正常呀。”可以跟孩子一起梳理:“他抢你橡皮,是他的错;你不想跟他吵架,是因为你想好好相处,这不是胆小,是你很善良。”这样孩子才不会把“被欺负”和“自己不好”绑在一起,也不会失去自信。
第四件事:教孩子“简单反击”,比“打回去”更实用。
很多家长纠结“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”,其实对低龄孩子来说,更简单的“语言反击”和“保护自己”动作,比动手更有效。可以教孩子两件事:一是大声说“不”,比如有人抢东西时,看着对方眼睛大声说“这是我的,你不能抢!”;二是学会“保护自己”,如果对方要推人,就双手交叉护在胸前,或者赶紧走到老师、家长身边。有个爸爸带孩子练了几次“大声说不”,后来孩子遇到同学抢玩具,真的敢大声拒绝,对方反而没再欺负他——有时候,坚定的态度比动手更有力量。
第五件事:跟老师“有效沟通”,别只说“请你管管他”。
如果孩子反复被欺负,一定要跟老师沟通,但别只说“某某总欺负我家孩子,你管管他”。可以跟老师说具体情况,比如“昨天下午课间,明明抢了孩子的橡皮,还推了他一下,孩子现在有点害怕去学校”,然后问老师“能不能麻烦您在课间多留意一下,也帮孩子跟明明说说,有问题可以找老师,不能抢东西、推人”。具体的描述能让老师更快了解情况,也能让老师知道你需要的是“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”,而不是“指责对方孩子”。
最后想跟家长说,孩子被欺负不是“小事”,也不是“孩子间的小打小闹”。你的理解、支持和正确引导,会让孩子知道“遇到问题不可怕,我有能力解决,也有人会帮我”。这样,他未来遇到冲突时,才不会要么胆小退缩,要么用暴力解决,而是能勇敢又理智地保护自己。
你家孩子遇到过被欺负的情况吗?当时你是怎么做的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,我们一起帮孩子学会勇敢面对问题~
发布于:广东省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